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中的经典名句,常被后人引用传诵。诗人纵贯历史长河,提出了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是家国兴亡之关键,告诫当朝者应勤俭爱民、崇俭戒奢。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崇俭戒奢就会兴旺昌盛,贪图奢逸则会招惹祸端乃至衰亡。西晋将门之后石崇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一入仕途就不择手段为自己聚敛财富,在荆州任职时,掠取商人货物、抢掠外国使节贡物,在洛阳金谷建了一座“金谷园”,极尽奢华。为了恣肆玩乐,他还先后纳妾100多人。惠帝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政变后,石崇因不肯将宠妾献给司马伦党羽而被捆绑。这时,石崇叹息道:你们是想图我的家产啊!押他的人说:“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最终,石崇被满门抄斩。
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1936年和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曾先后两次长期访问陕北根据地和延安。他盛赞“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东方魔力”,是“兴国之光”。是什么让斯诺下此论断?他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勤俭廉洁,让斯诺看到了一种无往不胜的伟大力量:“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浪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也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并强调:“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